罗兴连:
广州华侨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
(资料图)
逛博物馆,在当下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全民的狂欢。而每一座人头涌涌的博物馆,也都是一台设计精密、维护细致的“文化列车”,穿行在昨天、今天与未来之间。如何让这台列车长久保持良好的运转,是技术、是专业,也是情怀。
而广州华侨博物馆副馆长(主持工作)罗兴连,就是一位在博物馆行业中奋斗了近20年的“文博老兵”。她与许多同行一道,见证了博物馆从平静到喧嚣的过程,也正为着未来更好的博物馆而努力。
全新的岗位 全面的挑战
“如何经营好一家博物馆,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对我个人而言也是在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中。”罗兴连表示,“虽然我在几家博物馆工作过,从事过不同的岗位,但华侨博物馆的副馆长这个全新的岗位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全面的挑战。”
罗兴连表示,博物馆首先需要有科学化的管理。管理主要包括行政方面和业务方面。“博物馆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作为博物馆的管理者,需要遵循这些规律,制订科学的制度,树立科学的理念,应该能把握国内外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大家可能也感受得到,现在国内外博物馆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公众对博物馆的发展需求,包括对于整个文化的需求,都是越来越大的,所以博物馆需要结合自身的特色,找到发展的突破口,真正做到守正创新。”她说。
专业队伍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博物馆需要有非常专业的管理和业务团队来开展相应的工作,除了人才引进,更多的要倚重现有人才的培养,所以需要有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罗兴连说,以广州华侨博物馆为例,作为新成立的博物馆,年轻人非常多,需要让大家把自己的业务特长、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习博物馆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
还有一个是经费的投入。“我们知道,一家博物馆光做到向公众开放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它想真正把对文化的传承、保护做好,无论从宣传、传播的方面来说,还是从藏品征集、科学研究等方面来说,资金的保障都是必不可少的。”罗兴连表示,很多重要的文物,市场价值不菲;博物馆展览的展陈也在不断迭代升级,一方面需要借助更多创新的展陈方式,比如多媒体、VR、AR等等,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引入一些高水平的大展;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对公众教育活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还有学术研究方面,日常维护管理方面,等等。
罗兴连(左)表示,要经营好一家博物馆,涉及面非常广,她一直在学习和摸索。
让华侨华人找到情感共鸣
罗兴连介绍,广州是非常重要的侨乡都市。广州华侨博物馆重点展示广府、特别是广州华侨的历史和贡献,挖掘、研究广州华侨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广州丰富的华侨资源,与海内外的华侨社团、华侨华人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和交往,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新时代,华侨和侨务工作,包括华侨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她表示,华侨在国家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于博物馆来说,一是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二是要立足于研究,做好广州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梳理,另外也希望通过展览、宣教等作为抓手,推动和海内外华侨华人的联络和互动。
“今年上半年,我们馆也接待了很多从海外回来的华侨华人观众,我们的展览也得到了他们高度的评价”,罗兴连说,“因为展览的许多物件都与广州华侨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好多可能都是他们祖辈留下来的老物件,在这里,他们可能能找到与自己生活的关联,以及情感上的共鸣。”
罗兴连表示,广州华侨博物馆也希望推出一些展示广府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专题展览,“8月初,我们将与江门市博物馆合作,推出广府侨批专题展,主要是挖掘两馆侨批中的家国情怀。广州华侨博物馆里收藏了不少侨批,我们也在挖掘这些侨批里那些感人的故事。这就是以研究为依托,以展览为手段,展现广府华侨风采的模式。”
“我们也有计划推出一系列与海外华侨有关的展览,并将这些展览推到海外去,目前和一些华侨华人社团正在开展着积极的联系。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系统地开展海外华侨主题藏品的征集工作,与他们建立起更好的联动。”她表示。
有姿有味
好的博物馆会融入生活
这是个适合成长的地方
“一座好的博物馆,其实是可以融入到大家的生活当中去的。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博物馆是一个非常适合个人成长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你会遇到许多跟原来自己可能最熟悉的东西有所差别的东西,需要你不断地跳出舒适区,去尝试更多、更新的东西。”
本期统筹:章虹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卜松竹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罗知锋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