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4月24日
●地点:涧西区长安路街道长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主持人:高瑞兵长二社区党委书记
(相关资料图)
●开场白: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许多老年人在赏花时有了新体验:有的跟着牡丹文化节“潮起来”,穿上汉服玩起了国潮风;有的用“牡丹全家福”记录家庭变化、城市变迁……来,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大家各抒己见
嘉宾出场
王效治:长二社区居民,74岁
亲历:从“牡丹志愿者”身上看到洛阳老年人的精气神
因儿子在上海定居,我在那里生活了18年,去年回到洛阳后发现家乡的变化很大。我非常喜欢牡丹,加上今年很多老家的朋友都来洛赏花,我带着他们游览了好几个公园,在每处赏花地都看见志愿者在为游客热情地服务。公园设有多个茶水点,当志愿者看到老年游客时便热情地上前搀扶,并邀请大家在茶水点歇歇脚,彰显出主人以礼待人的气度,这一点得到朋友们的称赞。
在王城公园,我遇到了一位60岁的志愿者,在聊天中了解到,她做“牡丹志愿者”已有10年时间。她告诉我,自从当了志愿者,帮助了更多人,她就觉得自己的人生丰富起来了。我想这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吧!当得知我在外地生活18年回洛后,她热情地为我介绍了洛阳的新变化:地铁对老年人免费、牡丹博物馆的科技感、洛邑古城古风满满……她让我感受到洛阳老年人的精神面貌:阳光朝气,热爱生活。
洛阳现在正在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这位志愿者虽不再青春,但她阳光朝气的精气神不正是“青年友好”内涵的诠释吗?回家后,我把拍摄的牡丹照片以及游园感悟发到了“上海朋友微信群”,许多人为洛阳点赞。我要推介洛阳,用自己的方式爱这座牡丹之城。
马文亮:长二社区居民,77岁
亲历:40张“牡丹全家福”见证家庭变化和城市变迁
1983年,洛阳举办第一届牡丹花会。当时,6岁的女儿听说要去公园看花,高兴得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觉。那时候,物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谁见过牡丹长啥样?别说6岁的女儿,就连我和老伴儿也很期待。多数人都是在图片上见过牡丹花的芳容,有人说真花有碗口那么大。
当时,公园内的许多道路都是土路,公园门票1毛钱,女儿吃根冰棍3分钱,在赏花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就是“牡丹花真漂亮”,很多人都是头一次见到花王的真容。我借别人的相机,里面只有5张胶卷,当时真舍不得按动快门。最后,我咬咬牙给6岁的女儿照了一张单人照,让路人在牡丹仙子脚下给我们照了一张全家福。
从此,每年的牡丹盛会我们全家都会在牡丹仙子脚下拍摄一张照片。一路走来,40张“牡丹全家福”见证了我和老伴儿的青春年华和幸福岁月,也见证了我们小家庭从3口人变成了现在的10口人。如今,洛阳的牡丹园多了,来洛阳赏花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带火了洛阳的文旅产业和许多新兴行业。可以说,这朵花扮靓了一座城市、开放了一座城市、富饶了一座城市。我觉得,花开花落40年,古都洛阳正青春。
王芳:长二社区居民,63岁
亲历:第一次穿上汉服向四海宾朋行“叉手礼”
今年,我参与了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赏花启动仪式。伴随着阵阵鼓声,作为上千名身着汉服观众中的一员,我们一起行“叉手礼”,向海内外宾朋发出热情邀请的那一刻,我兴奋不已。
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人全城“穿越”,穿汉服赏牡丹成为新风尚。头一次穿汉服,我觉得穿在身上挺大气的,好看!而且每个身着汉服的人都很优雅,这可能就是汉服的魅力。
今年牡丹文化节最大的亮点就是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将赏花与古都文明、国潮之风、剧本杀、美食等体验相结合,将传统习俗、历史典故融入其中。我刷抖音时经常看到与洛阳相关的视频:从国色天香的牡丹,到全城剧本杀、“洛阳是通往仙界的通道”,再到“来洛阳穿汉服”,洛阳用这种创新表达方式频频出圈。
我觉得,这个4月,咱们洛阳吸引了数不清的汉服爱好者。我也与朋友一起穿着汉服游览了洛邑古城,真是一步一个“唐朝贵妃”,三步一个“延吉娘娘”,整个景区都成了汉服的秀场,感觉不穿汉服都不好意思呢!
牛月霞:长二社区居民,58岁
亲历:参加公益活动让独居老人与牡丹“双向奔赴”
前阵子,我所在的社区组织独居老人开展了“牡丹绽放老人共赏”的公益活动。很幸运,作为志愿者我参加了这次活动,这也是我第五年参加这样的活动。
那天,老人们迎着晨光早早来到王城公园,在我们的陪伴下,老人们徜徉在公园的花海当中,时而欣赏美景,时而驻足小憩。我们还为老人们准备了可口的水果,有的还陪老人唱起了小曲,跳起了欢乐的舞蹈。
对于独居老人来说,这样外出郊游的机会并不多。我作为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常年与社区的高龄老人结对子,深刻了解独居老人渴望陪伴的心理。当一位年过九十的老人看到艳丽的牡丹不禁驻足,一同前来的同伴为她照相留念,老人的笑容与牡丹映衬在一起,那一刻老人的幸福溢于言表。
看着老年人的幸福我觉得心里暖暖的,城市因为爱变得更有温度。我想就是因为这份爱、这份温暖,让更多人愿意奔赴这座城,留在这座城!
记者手记
对于许多洛阳人来说,牡丹是一朵花,更是一种情结。年年春相约,年年花不同。在座谈中,我们感受到老人们爱花,更爱家乡。在他们与花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凡人善举、助人为乐,也感受到洛阳这座城有颜值,更有温度。(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贾臻 通讯员 杨晓雨 李瑞婷 文/图)